新华社银川5月12日电 题:宁夏升级治沙“利器”加速修复荒漠化土地
新华社记者马丽娟、白舸
5月初,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宁夏中卫市,上半年3万亩的治沙任务提前一个月就完成了。“得益于国家加大投入保障和治沙技术升级迭代,近年来治沙进度不断加快,全市168万亩沙漠已治理了90%。”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说。
【资料图】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也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来源。因气候变异、人为干扰等因素,土地退化成沙漠,稳定性和抵抗力都大幅降低。
植被能“锁住”水分,抵御风沙灾害,促进沙化土地功能恢复。但治沙先要固沙,才能保证刚栽种的草木不被流动沙丘迅速吞没。60多年前,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中卫市被创造出来,有效固定了流沙,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顺畅通行。如今,经过历代治沙人的探索,“治沙魔方”已有了“升级版”。
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沙区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受访者供图)
在中卫市沙区,“机械造”草方格正在取代过去的人工编草方格。工人们用机器将麦草编成刷状,像铺鸡毛掸一样直接铺在沙漠里,这款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团队研发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可工业化生产,装置工作效率比过去人工扎草方格提高了60%,使用寿命也由3年延长至6年。
治沙工人在操作“扎草车”。
去年以来,中卫市西郊林场还开始探索在沙漠地形平缓地带用机械扎草方格,林场团队研发的“扎草车”由手扶车头和代替轮胎的两片圆形压草刀组装而成,在沙地上平铺两行麦草,工人推车而过,麦草便被整齐地扎进沙地里,大大节省了人力。
固沙后即可“播绿”,在草方格里种下柠条、花棒、杨柴等耐旱植物。如今在中卫市腾格里沙漠,植树工人几乎人手一把“造林神器”,这个呈“干”字形的铁制植苗工具,末端有个卡口,可直接把苗木根系送入沙漠45到50公分深的湿沙层,减少对沙层的扰动和水分流失。
过去用铁锹植树栽得浅,树苗禁不住七八月份高温炙烤就会干死,唐希明经过多年观察和试验后,发明了这把“造林神器”,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同时造林效率提高了一倍,“以前植树需要两个人,每天能栽800株左右,现在每天能栽1600多株。”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人工生物土壤结皮项目在乌玛高速公路设立的示范区。(受访者供图)
在中卫市境内的乌玛高速公路一侧,有片长1千米、宽100米左右的区域,呈现出与周边黄色沙漠截然不同的灰绿色,这是一片人工蓝藻结皮成功的示范区,蕴含着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团队十多年的心血。
这是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团队成功培育的人工生物土壤沙结皮。(受访者供图)
“生物土壤沙结皮对沙面固定、沙化土地功能恢复、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维持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沙结皮天然形成至少需要10年,而人工培养可以加快进度,一年多甚至半年时间就可以形成。”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张志山说。
张志山告诉记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人工生物土壤沙结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即将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未来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将革新我国的沙化土地治理技术体系,为我国加快荒漠化治理进程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