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戈壁荒滩变成金山银山——我省积极探索戈壁设施农业的“甘肃经验” 环球聚看点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甘肃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大量闲置的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资源,是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我省深刻领会大食物观科学内涵,立足河西走廊资源优势,坚持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加快探索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努力让戈壁荒滩变成金山银山。全省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4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


(相关资料图)

瓜州的蜜瓜产业。(资料图)

坚持“保粮”底线,构建粮经协调格局。我省充分利用戈壁滩、砂石地、沙化地等非耕地资源,集成基质栽培、节水灌溉、品种改良、光热控制等现代技术,重构作物生长环境,突破了传统农业对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实现了“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在保障农民群众收入增加的前提下,腾出大量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现有40万亩戈壁设施农业,从产量的角度测算相当于增加了近100万亩农田,不仅解决了粮菜争地矛盾,也为同步丰富“米袋子”和“菜篮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我省成功研发推广无立柱、跨度大、便于机械化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新型日光温室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的栽培基质,已建成基质发酵厂12家,年生产优质栽培基质超过200万立方。通过“大田节水、设施蓄水、节约用水”满足戈壁设施农业生产。集成配套水肥一体、熊蜂授粉、绿色防控、减肥减药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以水肥一体化为主的节水节肥技术应用率达98%以上,戈壁温室单茬亩均用水约400方,较大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

张掖戈壁农业果菜飘香。(资料图)

坚持“联农”导向,构建高效增收模式。我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戈壁设施农业,成功引进山东水发、神农菇业、怡泉新禾等一批龙头企业,为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方式,探索戈壁设施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据统计,河西五市15个县区、58个乡镇的20多万农户通过发展蔬菜和相关产业,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肃州区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23087元,戈壁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

坚持“集群”发展,构建规模组团优势。2021年,我省以戈壁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成功申报创建国家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持续强化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全链条多环节,近两年集中建成蔬菜育种中心7个,千亩以上生产基地28个,各类加工等生产线11条。培育唱响“酒泉味道”“戈壁雪润”“阳关葡萄”等一批品牌,助推“甘味”品牌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河西地区戈壁蔬菜、瓜果远销北上广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市场。

坚持“多元”投入,构建新型融资机制。2017年以来,省市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5.7亿元,通过政府补贴、贷款贴息、作价入股、发行债券等多元融资模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超过200亿元,为戈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甘州区等地成功申请用于戈壁设施农业的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超过2亿元。金塔县政府提供风险保障金440万元,协调中国农业银行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设施农业投资主体提供“富民贷”,撬动贷款1.3亿元。玉门市玉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刷脸式“信用贷”获得贷款1000万元。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全力实施好产业集群项目,不断擦亮我省戈壁设施农业“金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