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讯:新造车,卖多少辆车才能活下去?

没有规模,何谈盈利。

文 / 宋双辉

" 如果 L9、L8、L7 三款车的总销量下降到五六千台 / 月,理想汽车的整车毛利率就会变成负数。大部分同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是明显好过理想的,是值得认真学习的。大家更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成本而是销量,汽车这个行业的属性,对规模的要求太苛刻了。"


(相关资料图)

这是前两天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微博发表的一段感慨,可能考虑到有什么不妥,这段内容他已经删除了,不过行业里关于新造车销量、规模和盈亏平衡的讨论,却还在发酵。

有段时间,车企老总们接受采访时喜欢说," 我们并不一味追求销量 "、" 拒绝唯销量论 "、" 高质量的发展才是重点 "。

但是另一边,每个月初公布销量数据的时候,大家又使劲浑身解数,用各种定语美化自家的销量数据,只为在榜单上再往前挪一步。

而李想这番话,其实和眼下特斯拉、比亚迪的策略一样,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销量规模做大,做到极致,否则抛开销量谈未来,毫无意义。

对于电动车企业尤其是新造车们来说,目前都处于前期投入阶段,新技术研发需要钱、销售渠道建设需要钱,原材料价格也不可控,这部分成本想降也很难降下去。

所以只能从提升营收的角度努力,而眼下价格战轰轰烈烈,大家都在搞价格下探,提升单车售价也很难,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销量规模。

销量规模上来了,厂家腰板儿才能硬,1 万台的零部件报价和 10 万台肯定不同。采购成本下来了,厂家就有了下调价格的底气,从而促进销量进一步提升。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也实现了车企们口中最喜欢提的一个词——规模效应。

现在,造电动车的企业中有谁率先 " 走上正轨 " 了呢?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

2017 年的时候,瑞银证券曾做过一个测算,燃油车时代由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等研发费用所需成本非常高,所以传统车企要想达到盈亏平衡点,规模必须达到 200 万辆。

但是电动车不同,尤其是对于新造车来说,核心技术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外采,所以产销规模达到 20 万辆,甚至更低一点 10 万辆左右,就能盈亏平衡。

2018 年,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也做过类似判断,他说新造车如果年销量到不了 10 万辆规模,就没法活下去。

几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这些预测,只能说当时大家还是太 naive 了一些。

年销量到不了 10 万辆的,肯定是活不下去了,但是超过 10 万辆的,比如 " 蔚小理 ",距离盈亏平衡依然还有很大的鸿沟。

今年,一些新造车创始人给出的预测数据有了变化。

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透露,明年创维汽车的年销量目标是 10 万辆,达到盈亏平衡点;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预计,公司销量达到 50 万辆时,能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净利率转正;

哪吒汽车 CEO 张勇表示,销量达到 30-50 万辆时,哪吒汽车能够形成规模化能力,做到盈亏平衡;

蔚来董事长李斌认为 " 长期来看,年销 200 万辆是生死线,后续达不到这个线会很难。"

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则认为 " 下一个十年,300 万 -500 万辆的年销售规模是晋级门槛。"

从 10 万到 50 万再到 200 万甚至 500 万辆,不同新造车企业对于活下去的底线有不同的设定。作为参考,特斯拉在产量达到 50 万辆左右时,开始实现盈利。

而 2021 年平安证券的一份关于 " 造车新势力研究系列——造车新势力距盈利还有多远 " 的报告曾指出,新造车达到盈亏平衡预计需要 800 亿元的年营收规模,按照 20-40 万元 / 辆的价格计算,也就是年销量规模 20-40 万辆。

目前最接近盈亏平衡的理想汽车,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了盈利,一季度的月销量平均是 1.75 万辆。而李斌上个月曾说过,如果接下来蔚来每个月销量还是 1 万辆,他和总裁秦力洪都要找工作去了。

所以对新造车来说,眼下月销 1 万辆,应该只能算是个及格线、生死线,过线的才有资格往下一步走,但是还远谈不上盈亏平衡;月销 2 万 + 的,才有资格做一下盈亏平衡的梦。

END

相关文章
  • 推荐
  •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