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天(5月19日),2023年江苏“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连云港举行,围绕今年国家确定的“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这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全面动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面实施,建设“美丽江苏”的实践范例。
江苏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平原广阔、沃野千里,繁写的“苏”字更是形象地表示了江苏“草”“鱼”“禾”的共生共存,具备了森林、湿地、海洋、农业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态空间格局,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生物物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宝库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苏之美在于水,“鱼米之乡”“水韵江苏”更是素享盛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等形态皆备,长江横贯东西,太湖、洪泽湖镶嵌南北,东临黄海,京杭大运河等人工河道将近300个天然湖泊联结为一体,使江苏成为中国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水系、平原、滩涂与海洋等交织交汇,孕育出独特的地形地貌,既是水生生物重要的回游通道,也是许多珍稀物种和旗舰水生生物的关键栖息地,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心节点。
经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记录到物种数6903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频繁现身,成为江苏自然生态质量改善的鲜明写照;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数量位居前列。因此,江苏不仅是经济强省、文化名省,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省。
长期以来,江苏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围绕三个关键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行动。
一是“守护”。出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探索建设生物多样性法治体系。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严格保护起来,保障了生物多样性维持、特殊物种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出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明确6大类禁止、限制行为,强化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监管。
二是“扩大”。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营造野生生物迁徙移动的加油驿站和安居乐业的栖息家园。特别是生态岛试验区,我们在“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布局上,设计了38个关键节点,通过科学、积极、适度的人工干预,建设若干生态岛试验区,串“珠”成“链”,形成网络,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减少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影响。
三是“转化”。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设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核算和交易体系,引导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地方,加快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多元化路径转化。积极探索自然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以江苏丰润的生态系统、和谐的人地关系、繁盛的自然生灵为根基,推动孵化具有江苏韵味的自然生态文化品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将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各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情况挂钩,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受益、让使用生态环境的人付费、让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赔偿。
活动现场也举行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交流会,南京农业大学王备新教授对国家生物多样性前沿研究、发展趋势与宏观政策等进行解读。
王备新教授表示,今年是COP15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的第一年,结合这个框架,接下来江苏应该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保护行动计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后面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评估方法,为生物多样性监管管理提供可依据的法律法规。”
活动还向向启东市、阜宁县、灌南县、如皋市、灌云县、大丰区、钟楼区等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代表进行了授牌,向7位生物多样性爱好者、志愿者代表赠送了《江苏省重点动植物保护物种图册》。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乔恒康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