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网下互动联防 线上线下融合共治
——凯里市“大数据+”融合治理实现平安建设“三升三降”
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到凯里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调研
近年来,凯里市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版”的工作思路,树立互联网思维,依托信息化手段,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大胆探索“大数据+”双向融合联治工作模式,突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打防并举、联调共治的融合效应,助力刑事破案率提升、纠纷化解率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和刑事(治安)发案下降、矛盾(信访)纠纷下降、各类事故(事件)下降的“三升三降”平安创建,实现了从全省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挂牌整治县(市)到平安县(市)的华丽蜕变。
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出席凯里市综治“三项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会并作要求
一、“三项建设+网格队伍”,网上网下管控联动
(一)网格化建设夯基础。以村居、社区为单位设置了199个一级网格;农村以40到100户、市区以200-500户设置1255个二级网格;在二级网格内以十到十五户或以楼栋、单元组建“十户联防”系统即三级网格。组建三级网格队伍实现组团式服务,在村居和网格内全面推行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九小工作法”,将全市23大项83小项党务政务和民生服务工作下沉网格内办理,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杰到未来城社区调研社会治理工作
(二)信息化建设强支撑。一是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建立市、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综治网格信息云平台,整合公安、旅游、司法、纪委等单位数据资源并向物业等行业扩张,向综治成员单位开设端口,推动全市20多个部门9大类25项基础数据共享。二是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暨智慧警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建立天网深度应用系统和情报信息系统,依托全国联网公安数据库和本地资源数据库建立立体防控应用系统,并实现与综治信息系统同频共振。三是开发平安凯里和凯里公安微信公众平台。共同构建领导决策、部门管理、服务民生、群众参与“四大云体系”,做到基础信息网上录入、矛盾纠纷网上流转、立体防控网上留痕、责任目标网上考核,实现市、镇对综合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快处快办。
(三)综治中心建设促转型。将综治信息化与组团式服务有机结合,整合部门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各个功能窗口,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综治工作格局,推行由“多”合“一”集中受理,集“少”成“多”联防联管,化“零”为“整”综合分析,变“大”为“小”分流处置,以“点”带“面”全程跟踪,做到基层各种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理,实现综治工作由指导协调型向实战协调型转变。
凯里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宗林出席市社会治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培训会
二、“雪亮工程+五五创建”,网内网外治安联保
(一)“雪亮工程”织牢网底。以“雪亮工程”为抓手,聚合“天、地、人、情、法”五网优势,着力构筑集“打、防、控、管”一体防范网络。一是布“天网”,擦亮“平安天眼”。实施“大小天网+三个系统”建设,安装天网视频探头3118个,小天网探头1114个,安装人脸识别系统37套2165个、网络围栏200个,推进智能门禁管理系统,打造横到边、纵到底的视频监控网。二是铺“地网”,强健“平安细胞”。推进“技防+人防+保险理赔”一体化安保模式,组建3家安保公司,将1700家企业单位、3000个商铺纳入安保范围,并与110系统联动,实现治安问题社会共治。三是织“人网”,增设“平安保姆”。建立扫毒、打盗抢、扫黄赌、治理电信诈骗和“欠资欠薪”等六个严打整治专班,组建310人的工勤警员队伍、1000人的城区协警队伍和一村一警务队伍,建立基层党政巡逻队伍和联防联治队伍,整合 “邻里守望”、“十户联防”、“平安志愿者”等资源开展群防群治;推进城区警务协作和单位内保联动,实现治安在前沿设防,警力在一线加强。四是建“情网”,启动“平安警报” 。在街道和村居通过“三图一码”(即“网格管控平面图”、“治安防控平面图”、“村居道路重点区域管控图”和“二维码门牌管理”)准确掌控治安信息;构建网络信息情报监管系统;将抄水员、抄电员、的士驾驶员、环卫工作员、网格员等“十大员”纳入治安信息员,及时对各类信息情报研判比对和应对处置。五是夯“法网”,履职“平安顾问”。 建立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搭建“村居+联络法官+法律顾问+警务助理+联防队伍”工作模式,为公众提供公共法律“五诊五民”服务,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凯里市充分发挥行业性调委会的作用,积极化解医患纠纷
(二)“五五创建”强基安民。一是强化基层基础 “五有”创建。依托综治信息平台,整合市综治、民政、财政、组织等部门资源,加强村居(社区)基层基础建设,实现村级综治、调解、警务、安监等几大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机制”,形成“在服务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务”的双赢格局。二是强化治理成效 “五无”创建。加强村居“五支队伍”即“网格服务团队、一村一警队伍、治安联防队伍、人民调解队伍、义务消防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无吸毒、无刑案、无邪教、无矛盾上交、无事故发生”的“五无”目标。
凯里市人民法院法官到相邻纠纷现场巡回审理案件,调处邻里矛盾
三、“六项工程+多元调解”,线上线下联管联调
(一)“六项工程”融化特殊人群。市政府投入1.3亿元建设特殊人群监管中心,依托信息化实施“六项工程”,让特殊人群倍感温暖,重拾自信,融入社会,走向新生。一是精神病人“四管三帮”安宁工程。建立“精神病人康复医院”,落实130万元精神病人有奖管护经费,与全市361名精神病人监护人签订了“管护合同”,并整合监护人、村干、街道干部、警察“四管”资源,实行街道、民政、合医“三帮”措施,实现对精神病人的有效管控。二是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矫治工程”。 建立社区矫正人员GPS定位系统,实行定点务工、定人担保、定责矫正、定位监管、定时学习、定期走访“六定工作法”,建立六个公益劳动基地,支持和帮扶283名社区矫正人员自主创业或联合创业。三是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帮教“回归工程”。建立刑释解戒人员必接机制,与有关企业联建过渡性“安置帮教就业基地”;建立司法、乡镇、村干与刑释解戒人员“三+一”结对帮扶机制,帮助贫困刑释解戒人员脱贫致富。四是吸毒戒毒人员“阳光康复工程”。在城中村设立禁毒专干和心理治疗室,建立可容纳1000人的集中戒毒所,联建 “疗养康复医院”,建立戒毒康复人员集中就业“阳光家园”,先后落实612名吸毒康复人员集中就业、重获新生。五是问题青少年回归学堂“春雨工程”。建立违法轻罪青少年的帮教机制,设立违法轻罪人员帮教、管理机构,建立“春雨学校”,先后对167名问题青少年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回归学校,改过自新。六是三留守人员牵手小康“雨露工程”。建立党员干部与“三留守人员”爱心帮扶机制,创办13个留守儿童之家、“四点半雨露乐园”、 17个留守妇女爱心创业基地,建立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留守妇女做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空巢老人的爱心女儿。
凯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到春雨学校开展法律讲座
(二)“多元调解”消化社会矛盾。将信息化融入调解全过程,创新推出“132”多元排查调解机制,实现诉调联动、多元化解、无缝对接、社会共治。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市、镇、村三级矛调信息调度平台,成立市矛盾纠纷调解调度指挥中心,统筹研判、调度、指派、督查、考核,强化矛盾化解力度。二是夯实“三道防线”。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防线”和三大调解内部梯次调解“三小防线”。人民调解推行“网格员—调解会—村主任”梯次调解,行政调解推行“调解员—股长—局长”梯次调解,司法调解推行“诉前、审中、判后”三步调解法,促进案结事好。三是着力“两个抓手”。首先是司法确认。创新 “零收费、防反悔、可执行、促和谐”的诉调对接司法确认工作思路,由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或行政调解中达成的协议予以司法确认,保障协议效力。其次是委托调解。由市人民法院将诉讼中较为专业或在农村有群体性事件隐患的重大矛盾纠纷,经征求当事人意见后委托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或专业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提高化解功效。并创新推进专家调解、行业调解、五老调解、民俗调解、流动调解、联动调解等“六调”做法,实现矛盾纠纷多元联动消融于一线。
万潮镇香炉山村“红袖标”队伍开展鸣锣喊寨工作
“大数据+”融合治理模式在凯里市的有效推行,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联动融合、开放共治,为凯里市决战决胜同步小康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连续三年各类发案大幅度下降,2016年刑事发案2879件,同比下降12.23%,其中“两抢”发案50件,同比下降73.42%;盗窃发案1898件,同比下降7.77%;命案发案4件,同比下降70.6%。全市各类矛盾纠纷2238件,同比下降26.4%,安全生产事故、信访问题实现双降,无一起群体性事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连年提升,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达24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6亿,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市上下呈现出大改革大发展的良好势头。(文字和照片均由凯里市委政法委提供)
Copyright 2003-2015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热线版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