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午,在上海天潼路浙江北路路口,一名骑着ofo共享单车的孩子被一辆大客车碾压。据现场目击网友称,骑着黄色ofo单车的小孩目测年龄在10岁左右,男孩被救出送医后不治身亡。
(来源:网友现场图)
至今,ofo方面对此未有回应。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不久前见诸报端的“首起共享单车索赔官司”,来自北京的冯先生因ofo刹车失灵摔伤后,将ofo告上法庭,索赔2万元。当时ofo对于该事故的反应也是略显“高冷”。——针对冯先生使用ofo共享单车发生事故并起诉和索赔2万元等事宜,媒体记者多次尝试联系ofo创始人及相关工作人员,但结果是ofo公司方面对此事只字不提。与此同时,ofo共享单车APP上所公开显示的“ofo用车所含保险”一栏也语焉不详。
对此,笔者不禁想提醒ofo,面对用户的安全问题,冷处理可不是“万灵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更何况用户的安全问题也非小小“蚁穴”可比。不信,咱们就来算笔安全账。
据ofo官方公布的数字,自2015年6月上线以来,ofo已累计为用户共享骑行4亿次。以保守的万分之一的事故率估计,倘若这其中的每一万次骑行过程中会出现一次事故的话,ofo上线一年半多时间以来,平台上出现的大小事故便已高达4万起。
将大小事故的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车辆损毁费用等一并计算起来,如果平均每起事故的处理成本是1000元人民币(其实单独一辆共享单车的折损费用就可以高达1000元)的话,那ofo目前累计投入的“安全”代价就至少要4000万元;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共享单车使用频次的不断累计,未来ofo每年因为“安全”方面的损失可能会高达上亿元,这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全年的净利润。
既然如此,与其因为“安全”问题受罚,不如反过来多考虑考虑用户“安全”,至少1亿元人民币可以一次性为目前市面上220万辆ofo共享单车加装诸如头盔之类的简易安全防护措施了。
如此看来,ofo也该居安思危,多在产品和用户身上花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