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看好摩拜单车。尽管这家势头正盛,甚至已经完成D轮融资的公司,包括红杉、祥峰、腾讯、华住、携程等巨头加注,俨然too big to fail。
要罗列一连串的摩拜投资者是件困难的事。不足两年时间,这家公司4轮融资,积极地说,这是共享单车是前程广大,但悲观地想,摩拜兴许是被资本催熟,拔苗助长。
这是个速朽的时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故事见过太多。见怪不怪。
我对创业公司的好看与否,只有一条,看人事。人事定生死,格局即结局。
不看好摩拜,也只有一条,对摩拜创始人与CEO,表示怀疑。这种怀疑,源于一句话,创始人被广泛流传的话,“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
我的一位朋友,潘先生说,“‘失败了就当做公益’,说的真轻松,最近套现的钱会拿出来做公益吗?不得不服这些创业者的心态…”
当然,言行不一的企业家太多,说句漂亮话,做个传播,其实也划算。胡玮炜女士,未必会真以做公益的心态创业吧,毕竟这是秀场的演讲。我相信,摩拜管理层的职业操守,不会真的把投资人的钱,拿出来做公益。
当然,我也很反感,“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轻佻。
必需承认,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与CEO王晓峰,的确是“界面友好”的管理者——一个是传媒文艺女青年,一个是前外企高管,Uber上海总经理。两个人均是典型的情怀型“精英”,情怀满满溢出,但也正是“界面友好”精英组合以及满满溢出的情怀,才是我不看好摩拜单车的理由。
胡玮炜、王晓峰身上,还能闻到那股“生而骄傲”的优越感。
“失败了,就当做公益”,感觉是缺乏责任感。
我看过叶檀专访王晓峰的视频直播,也看过胡玮炜参与“朗读者”的视频。对两人的印象,唯一认知就是,两个人都是包装精美却又缺乏某种责任感。当然,这或许是我的某种偏见。
负责,是创业者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品质。
Business is business,在商言商,摩拜单车首先是企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摩拜首先是生意,只是方便他人才能方便自己,利他最终也是利己,情怀与愿景,始终要为营利服务——D轮融资2.5亿美元,毕竟是融资,并非慈善捐款。
将摩拜单车的创业,涂抹上公益光芒,的确取巧。除了投资人,摩拜也需要为用户承诺,要知道,用户使用摩拜单车时,也缴纳了押金,服务买卖本就是你情我愿的,这绝非一次“公益”。
摩拜也好,其他的共享单车也罢,事实上就是“重资产运营”,押金与充值背后涉及金融,其实就是“融资租赁”。事实上,摩拜单车过程中,绑定手机之后,“押金充值”与“实名认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尽管“信用卡预授权”、“芝麻信用分”等方式均能提供信用担保,为什么摩拜单车还要采用“押金充值”方式,除了流程上的效率最大化,或许还是与其商业模式相关——资金,毕竟有时间成本的。
但涉及到钱的问题,容不得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差错,“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的话,显然,是不严谨,也不负责的。
胡玮炜创业“公益论”,本让人疑窦丛生。在后来,又看到王晓峰在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家介于NGO和商业机构的公司”。如此,更是过犹不及。
曾鸣教授总结概括过去几十年中国崛起的成功企业,无非三句话,“大舍大得”、“大赌大赢”、“大拙大巧”。王晓峰的从业看起来,是小舍而无赌。
王晓峰在接受媒体时是这么评价他的职业生涯的,“我在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里来来回回好几次,差不多20多年就过去了”——这番话,有几分惆怅与悔,40多岁,不惑之年,首次创业,蓦然回首,的确百感交集。
王晓峰1997年厦门大学毕业,在宝洁工作了9年多,2005年加盟Google中国,三年后,他加盟了全球最大香水制造商科蒂,再之后便是加盟腾讯,腾讯之后便是出任Uber上海总经理。
摩拜单车的投资人中,有王兴,他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屡败屡战,最后有了美团点评,他的确很是执著。王晓峰也有一点执着——宝洁、Google中国,他都拒绝去北京,尽管在北京意味着更高的职业空间,王晓峰一直都限定自己一定要在上海,很巧的是,他在上海也遇到了摩拜单车。
如果从纯创业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认为王晓峰是那个带领摩拜单车冲锋陷阵的创业者,拓荒者。当然,在一家业务清晰,管理有序的企业,他将会是一位合格的“守业者”。
王晓峰的第一次创业,或许会赌上一把,但从他的过往历史来看,他更适合做一个“守业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
希望我的判断,是错的。
事实上,摩拜究竟谁为主,于我而言,是个疑问。对外的传播中,时而胡玮炜,时而王晓峰,胡玮炜对外用着“创始人”头衔,而王晓峰对外则是CEO。创始人不是CEO的故事,业内倒是发生许多。让贤的案例也有不少,譬如,UC浏览器,何小鹏与梁捷让贤俞永福,最终成就了UC。
不同的是,俞永福是带着投资加盟UC的,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玮炜与王晓峰,创始人与CEO,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