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上海一10岁男孩,骑ofo单车在天潼路浙江北路路口与一辆大客车发生碰撞,男孩遭碾压,送医后伤重不治身亡。
这起悲剧该由谁负责,目前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ofo管理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就事故看来,ofo的用户注册实名制如同虚设。
》》》管理系统存在漏洞
就在上周,3月23日,上海市质监局 、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发布了全国首个《共享自行车》与《共享自行车服务》两个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意见稿首先强调实名制,要求运营单位应对用户提出实名制登记或注册要求,用户年龄应在12岁以上。
据各方证实,事故中的男孩,今年10岁,刚上小学4年级。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在出事地点采访间隙,有一位母亲带着女儿(目测女孩10岁左右)骑共享单车路过,女儿不慎从ofo车上摔下,这个动作,在当时的路况下极其危险。
》》》处理事故很“高冷”
该起事故发生后,一系列尴尬的问题也抛向ofo:以业内保守的万分之一事故率估计,ofo在其官网宣称的4亿次用户出行中,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故?事故处理过程中,作为平台方的ofo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在模式上保证3000万ofo共享单车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更加耐人寻味的还有媒体3月19日报道的《共享单车惹上首起索赔官司》。北京的冯先生,在1月28日骑行ofo下坡时,刹车突然失灵,导致其牙齿当场折断5颗、缺损1颗,唇部、面部均受伤严重,经诊断为上下唇内外及面部挫裂伤,鼻梁骨折,为此冯先生向ofo提出2万元追偿。不过,有媒体表示,当时多次尝试联系ofo创始人及相关工作人员,ofo公司方面却对此事只字不提。与此同时,ofo共享单车APP上所公开显示的“ofo用车所含保险”一栏也语焉不详,并不能解答用户的所有疑惑,ofo方面处理事故的态度十分“高冷”,与其狂热扩张市场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
》》盲目扩张将付出巨大“安全”代价
事实上,自去年6月份ofo上市以来,似乎更专注于与竞争对手比拼单车投放量,打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相对在自身管理机制与产品安全方面的提升却投入甚少。官方宣称,目前ofo市场投放量已达220万辆,与此相伴的则是,用户对其质量安全的无尽担忧,以及骑行ofo事故的不断升级。ofo显然没有预见到,投入天平的严重失衡所埋下的隐患,以及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热心市民为ofo忽视安全性,将要付出的经济赔偿算了一笔账:将大小事故的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车辆损毁费用等一并计算起来,如果平均每起事故的处理成本是1000元人民币话,那ofo目前累计投入的“安全”代价就至少要4000万元。
随着共享单车使用频次的不断累计,未来ofo每年因为“安全”方面的损失可能会高达上亿元,这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全年的净利润。